宋风客韵溢文清:罗春晖的“城市山水”

来源:赣州青年艺术网作者:魏祥奇浏览数:635 


  罗春晖新近创作,林若熹先生题写引首的《宋风客韵溢文清》卷,以工笔重彩的中国画语言,再现了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街的建筑和人文风貌,其母题和类型可归之为“城市山水”。与传统山水画山石、古木、飞泉、流水的图像编码结构、孤寂气息相较,他的“城市山水”,呈现的是现代城市景观的生机蓬勃。巍然耸立的高楼宛若层峦叠嶂的交汇的南岭、武夷山脉,与郁郁葱葱的小叶榕交互掩映,别具山林意蕴;晕染而出的赣江水穿行不息,辅之以勾勒的烟云萦绕其间,应该说,传统的山水画形式意象,在他的创作中有着新的呈现。

  在笔法上,罗春晖着意于勾写和描绘的表现,较少有皴擦,显而易见的是,“线”的秩序感和结构关系,是其创作的核心审美意识。传统山水画样式中,“界画”作为一种严谨工丽的语言风格,在绘制庙宇宫殿、亭台楼榭时,呈现出与笔墨的写意性风格完全不同审美形态。他创作的《宋风客韵溢文清》手卷中,“直线”统摄着画面空间的始终,是形式秩序更是结构秩序,应该说,这种确定性的边界和轮廓线,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画哲学精神所追求的空灵、松动的朦胧空间相冲突。直线,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,与被构建的传统文化想象之间,作为一种精神隐喻已经超越了视觉差异;如何入画而不失雅逸之气,乃是诸多有想象力的中国画创作者,不断尝试探究的绘画难题。罗春晖绘制的这幅手卷,回应了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型命题,其寻找的不仅是形式意义上的转换,更是一种精神观念的新经验。当然,他无意于回应当代艺术观念知识谱系的解构性,而是对中国画语言自身的表现性更感兴趣。需要指出的是,他在手卷创作中,并未遵循其个人心性的自由表现,而是遵循一种“再现”意义上的现实空间关系,其展开方式得益于“写生”的视觉体验。因此,相较于笔墨的“绘画性”和“表现性”,《宋风客韵溢文清》卷更倾向于“图像性”意义的叙事。“全景”式的画面经营,是中国画手卷线性观看的传统样式的延续,毫无疑问的是,其参照了北宋时期张择端名作《清明上河图》卷的段落结构。不同的是,《宋风客韵溢文清》卷主要描绘的是建筑和景观而非百业和风俗,其摹状“地理”之形,承古之“堪舆”观念,也就是在中国画概念下的图像化的过程中,赣州业已转换为一种文明的典范,取得或可比拟古城汴州的不朽性意义。诚如林若熹题写带有碑学形式意味的引首一般,其饱满而酣畅的书风,确立了画卷纪念碑式的厚重基调。

  罗春晖先生是一位积极的绘画实践者,平面化的诗意、幽谧风格,是其数年来工笔画创作一直秉持的审美旨趣。在很大程度上而言,他是一位纯粹的“形式主义”信奉者,形式的韵律感和均衡感,始终是其孜孜以求的标准图式。因此,观者在阐释他的绘画创作时,讨论形式语言的精神指向性的意义,远远超越解读其绘画母题和主题的有效性:形式作为一种“自我体识”的存在结构,也是一种窥见本性的“心法”。他将平寂的心绪和情感的力量注入到绘画过程之中,勾勒和渲染在一种极端自我沉静的时间境遇中生发,绘画完全成为一种个体的精神体验。也就不难理解,我们在观看罗春晖的作品时,很容易获得一种时间的描述感。对于他而言,绘画永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,无法沉浸在形式世界构置的内心空间之中,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“心手合一”。那么,工笔画创作的“写意性”,指的就是一种精神意念而非视觉形式。当然,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仍然要回到观看,“纯化”了的精神意念足以令视觉形式获得感人至深的力量。可以看到,他对探索笔墨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有浓厚的兴趣,其深刻体味到,形式表达的优劣仰赖于笔墨操控能力的高下,绘画技艺的训练则仰赖于个人的审美素养和天资灵性。换句话说,他将绘画视为一种超越世俗情怀的通道,其尝试在形式的世界中获得新的生命自由。

  诚如前文所言,《宋风客韵溢文清》卷与罗春晖前期的工笔画创作相较,其图像的指义性更加清晰和明确,应该说这种带有“主题创作”性质的绘画类型,是其实现自我演绎的新尝试。因此,他在处理画面时并无多少业已“图式化”的经验,这些都使画卷的空间和透视关系变得有趣,诸如创作者的视角既有平移又有纵深,其目标都在于更为“完整”地再现文清街的主要建筑和空间布局。并且为了增添其“城市山水”的意象,手卷的段尾部分描绘了大量姿态各异的小叶榕和松树,其蜿蜒蟠曲的神态与长卷中直线勾勒的现代建筑之间,形成极大的视觉反差,而文清街重新装潢和修葺的门檐和柱式,都令观者回想起传统山水画中的图景,作为一种视觉和空间的调和,为“城市山水”的概念赋予了新的视觉关联性。这或者就是他内在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悖论:传统文人内心世界的山水田园,有着现代都市景观永远无可比拟的精神感召力,自然世界真山真水的所给予的超脱情怀,更“如画”而令人不断心向往之。或者说,罗春晖创作的《宋风客韵溢文清》卷,是在一种复杂的文化情感中进行了视觉“再造”:现代城市与传统中国绘画的精神哲学之间,似乎仍存在有一种不可跨越的形式和风格鸿沟。

  当然,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过多讨论《宋风客韵溢文清》卷创作的社会学境遇,一种在传统文化和精神样式中寻找新的契合点的文化思潮正在勃兴,在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,都需要为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化失落寻找新的逻辑起点。那么,罗春晖创作的《宋风客韵溢文清》卷也就具有了这样的价值:由于“科学”逐渐把世界完全变成了类型和形式,艺术就必须重新赋予世界以新的景观。


魏祥其: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绘画史专业博士,现就职于中国美术馆


1_38

网站备案号:赣ICP备14002766号-2

邮箱:Art0797@sina.cn    QQ:2782987833